1957年,祖籍為肥東縣的高青旺隨爺爺奶奶、父親母親以及大哥和三弟一家7口人,從肥東縣楊店公社一路逃荒來到滁州皇甫山。當時,山上除了成片成片比人還高的野草外,一棵樹都沒有。為了有口飯吃,高家和當?shù)厣矫褚粯臃呕馃?,種植玉米和麥子。后來,有人從皇甫山機械林場帶來消息,說可以上山栽樹,回來就有飯吃,每月還能領到工資。于是,高青旺的爺爺奶奶、父親母親都去報了名,加入皇甫山機械林場第一代務林人大軍。
當年的皇甫山機械林場,說是機械化林場,其實只有一臺老式的“東方紅”履帶拖拉機。植樹造林完全是人工作業(yè),全靠肩挑背扛。他們冬天刨樹凼、春天栽樹苗,每天天不亮就背上樹苗和干糧上山,一直干到天黑才回來。剛到之初,沒有現(xiàn)成的房屋居住,高青旺一家老小全都擠在窩棚里。到手的工資也只能勉強填飽肚子,艱辛的日子周而復始。
就是這樣簡單、枯燥的工作,高家人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。高青旺十幾歲時,也加入這支造林大軍。同爺爺奶奶、父親母親一樣,高青旺僅靠著一雙滿是老繭的手,一鋤一鍬,同林場務林人一道,硬是讓一片片荒山漸漸披上綠色。高青旺的爺爺奶奶在皇甫山工作了近20年,父親在這里忙碌了14年,母親也在這里退休。高家四代人,一干就是60多年。
一株株樹苗,見證了高青旺的成長、結婚、生子和退休。高青旺的一雙兒女高峰、高紅也接過父親的接力棒,成為皇甫山國有林場的護林員和森林防火隊員。四代人,將青春與汗水揮灑在崇山峻嶺,將平凡和寂寞留給幽靜山谷,將堅守和信仰植根于萬畝山林。
在汗流浹背辛勤植樹的歲月,在頂風冒雪艱苦護林的日子,在披星戴月忙碌伐木的時光,艱苦、寂寞、清貧磨礪著高青旺一家。守著一座座大山,一天的時光或許不難,一年的值守彌足珍貴,可高青旺一家四代,足足用60年的堅守,詮釋了初心的偉力。
以高青旺一家為代表的皇甫山林場人,是萬畝林場的守護者,是生態(tài)文明的實踐者,是“塞罕壩精神”的傳承者。他們聽從黨的召喚,踐行新時代愚公精神,自強不息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,一代接著一代干,用實際行動詮釋著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