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堅持“科技引領、機械服務”的發(fā)展理念,致力農業(yè)“三新”技術的推廣和農機、農藝的融合,走科學種田管田護田之路,提高種植效益,被群眾譽為“田秀才”“土專家”,帶動當地40多個家庭農場和周邊400多個農戶增產增收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。他就是天長市張建昌家庭農場農場主、天長市豐倉機械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理事長張建昌。
農機護航“耕”出致富路
2009年,在外務工的張建昌回到家鄉(xiāng)天長,流轉192畝土地,種植小麥、水稻。然而,忙活了一整年,張建昌仔細盤算下來,除去人工費、土地流轉費和其他費用,種田的實際效益并不高。
張建昌意識到,要想增產增收還得靠科技、靠機械。
2010年起,張建昌與人合伙購買了大型拖拉機、旋耕機、插秧機和收割機,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。嘗到了甜頭,張建昌還帶頭成立了天長市豐倉機械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,為合作社和附近種植戶提供耕地、機械化育插秧和飛防植保等服務,服務面積達3.8萬多畝。如今,合作社建立了省級農事服務中心、育苗中心和烘干中心,擁有農機240臺套,還為收割機、插秧機、拖拉機、打捆機等110臺機具安裝了終端質量監(jiān)管系統(tǒng)。每年,僅農機服務一項增收360多萬元。同時,合作社還與南京農大、安徽農大等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關系,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。
近年來,張建昌家庭農場先后被評為“天長市示范家庭農場”“滁州市示范家庭農場”,其發(fā)展經驗入選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。豐倉機械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也被評為省級示范社。
“泥腿子”練就種田十八般武藝
種田是個技術活。向來勤學肯干的張建昌不放過任何一次農業(yè)科技培訓機會,先后取得“高級農作物保護員、高級農作物指導員、高級信息化農藝師”等資格證書。2019年,他還報考安徽省工商管理學院MBA,并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,真正成了一名懂技術、會管理、善經營的“新農人”。
在學習中,張建昌逐漸探索出一套實用技術和種田方法。
2017年,在農科專家指導下,張建昌開始運用稻種印刷技術,并將稻種印刷和缽苗育秧技術相結合,不僅減少育秧用工量和用種量,還促進秧苗返青,降低秧根損傷率。目前,該技術在全市應用面積達到25萬畝,每畝減少種子投入15元,直接帶來320萬元的經濟效益。2018年起,他又推廣使用水稻種植緩控釋肥技術。通過側深施緩控釋肥料,水稻1季只施1次肥料,即可滿足整個生育期的營養(yǎng)需求,提高肥料利用率20%,減少用工10%,降低了肥水富養(yǎng)化。張建昌采用“以水調肥、以水調氣”等肥水管理技術,改變“大水漫灌”落后的生產用水方式,在調整田間小氣候的同時還減少病蟲害的發(fā)生。
針對秸稈的利用和處理難題,張建昌還摸索出“水稻留高茬,小麥免耕條播技術”,較好解決了由于秸稈禁燒、全量還田造成的麥田失墑、小麥出苗難、冬季易凍死等難題,提高了小麥產量。該技術在該市16個鎮(zhèn)(街道)推廣,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,并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專利。
“熱心腸”為鄉(xiāng)鄰解難分憂
“張建昌咋做,咱就咋學!”在當地,說起張建昌,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。張建昌堅持義務技術咨詢,深入田間地頭,主動幫助種植戶解決農業(yè)生產中的技術難題,直接或間接減少因植保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約500萬元。
2019年春季育秧,天長市遭遇連陰雨低溫天氣,許多農戶大面積機育、插秧不出苗。他來到秧田反復查看,發(fā)現(xiàn)是秧田“三溝”(墑溝、腰溝、圍溝)不互通配套,排水不暢,造成田間長時間積水,種子吸氧不足。他馬上指導種植戶清溝瀝水,增加苗床土壤透氣性。不久,苗床就長出了綠油油的秧苗。
一分耕耘一分收獲。憑借著突出的成績,張建昌先后獲得“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”“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”等榮譽稱號。